关于金球奖的争议,似乎从未停歇。每当评选结果与公众预期出现偏差时,“水货”的指责便随之而来。近期,关于登贝莱若获得金球奖是否“名不副实”的讨论,让人不禁联想到足球史上争议最大的一届评选——2010年的梅西金球奖。客观地说,即便登贝莱获奖会引发讨论,其公正性也远胜于2010年。
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回顾2010年的特殊背景。那一年,金球奖与国际足联世界足球先生奖项合并,评选规则发生根本性改变。原本由专业记者投票的金球奖,加入了各国队长和主教练的选票。这一变化极大地影响了结果。梅西凭借在巴塞罗那的出色个人表现当选,但关键在于,他在2010年世界杯年的国家队成绩几乎是空白——阿根廷队在南非表现糟糕,梅西一球未进。然而,合并后的新投票机制中,许多国家队教练和队长可能更看重球员的全球商业名气和俱乐部表现,而非当年最重要的赛事——世界杯的成绩。最终,梅西击败了当年率领国际米兰赢得欧冠、并带领荷兰队杀入世界杯决赛的斯内德,这在纯粹由记者投票的旧规则下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斯内德的落选,至今仍被广泛认为是金球奖历史上最大的遗珠之一。
反观登贝莱若获奖的情形,其逻辑基础则坚实得多。登贝莱若被考虑,其核心资本必然是作为绝对主力,随队赢得了足球世界最具分量、竞争最激烈的冠军——世界杯。世界杯年的金球奖归属,向来有一条不成文但极具分量的准则:优先考虑世界杯冠军的核心成员。2010年的争议,恰恰在于打破了这一准则。而登贝莱若胜出,则是回归了这一传统。他在世界杯赛场上的关键发挥,尤其是在高强度淘汰赛中的贡献,是无可争议的硬性荣誉。这不同于单纯依赖俱乐部数据或个人炫技,这是在国家队最高舞台上经过终极考验的成功。
此外,与2010年梅西获奖主要依靠俱乐部表现不同,登贝莱的俱乐部赛季也足够有竞争力。他作为关键球员,帮助球队在联赛和欧冠中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贡献了重要的进球和助攻。这意味着,他的候选资格是由“世界杯冠军核心成员”的至高荣誉与“俱乐部出色表现”的双重支撑构成的,其立论基础比之2010年要均衡和扎实。
诚然,金球奖的评选永远无法让所有人满意,总会伴随主观偏好。或许有人会认为其他球员的全年数据更亮眼。但相比于2010年那个因规则剧变、导致世界杯表现被严重低估而充满程序争议的结果,一个建立在世界杯成功这一坚实基石上的选择,无论如何都更符合足球世界对这项最高个人荣誉的期待。登贝莱若获奖,代表的是一种对团队最高成就、对足球运动终极殿堂的尊重,这本身就已足够公正。